Posted at 03:02 PM in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我們習慣以逃避、否認、壓抑來面對負面情緒,但這卻讓我們離『真正的自己』愈來愈遠!
在華人文化中,為了不被貼上『情緒化』、『不成熟』的標籤,我們努力控制情緒,告訴自己『我沒事』、『我會趕快好起來』,但我們只會愈煎熬,也會讓負面情緒在我們內心更壯大,就像默默餵養一隻怪獸,最後反撲我們的身、心。
胡展誥心理師提出不深陷負面情緒無底洞的方法,不是抵抗,而是誠實地理解與接納。透過30個覺察與8項練習,去細細聆聽負面情緒背後,是不是曾有一個哭泣、受傷的自己?那麼,請給自己一份療癒内在傷口的機會,而當傷口癒合,你也會擁有更多面對人生的勇氣與力量。」
線上聆聽 http://www.uni967.com/newweb/index.php?menu=2&page=2_5&p=2&ID=15129
Posted at 06:01 PM in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很多人可能都會羨慕有雙胞胎的家庭,但如果一個家庭是有兩對雙胞胎呢?大多數人應該就笑不出來了吧!這位媽媽的另一個身分是心理諮商師,在察覺到自己的生活非常「狂亂」之後,她沒有用自己的專業來「玩」自己的四個孩子,而是用在自己身上。
她最初在臉書上是與自己對話,寫下自己做不到的部分,並問自己還可以怎麼想,寫久了之後引發愈來愈多共鳴,成立了粉絲團,最後出了這本書。其實發生在這位心理師媽媽家裡的事情,當然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家庭。而就算我們不具備心理師專業,同樣可以藉由看書、聽講與和其他父母切磋,練習同理、自我覺察、抽離、接納與承諾等技巧,學習好如何安頓自己,處理生活中的關係。
如果父母能做到,也是一種很棒的身教吧...
Posted at 01:13 PM in 幸福家庭,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這本書的書名取得很好,也相當符合原作的名稱-《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出身於受創家庭,後來也成了創傷研究的先驅。導讀的是國內的一位臨床心理師,就算你聽不懂來賓一開始對於大腦構造與運作的描述,但她對本書的導讀應該還是能協助你判斷要不要把它找來看。
在此也引用出版這本書的大家出版總編輯賴淑玲為本書寫的一段文字:
「這是一本講創傷的書,但最後我卻恍惚覺得,這其實是一本教人什麼才是「活著」的書。要活著,大腦就要能分辨過去和現在,分辨得出現在這隻輕拍你肩頭的手,並不是當年那隻把妳壓在床上,讓妳不能動彈的手;要能過濾訊息,看到任何的受苦都有盡頭。要活著,身體就要有感覺,要能感到肌肉是有力的,風吹在皮膚上是涼的;要有表達喜怒哀樂的能力,在開心的時候笑,在哀傷的時候哭;要能和別人共感,看得出別人的動作、語言、表情,其實沒有惡意。要能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也能真真實實活在當下的每一刻裡。
這些基本到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能力,創傷患者卻得冒著被過去吞沒的危險,一一撿回。
但願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受苦者活著的艱難,也能讓我們往深處看看自己,看我們是不是能有更多的自我覺察,去看清自己的恐懼和警戒,從而知道,如何和生命中那些無從躲避的洪水荊棘相處。」
這段訪問還有開放觀眾Call-ins,結果聽主持人說電話線爆滿根本接不完。我對有這麼多人對這個主題如此有感並不訝異,比較驚訝的反而是聽這些打電話進來聽眾的講話,似乎並不是屬於原本會聽【財經一路發】的一群人啊...
Posted at 06:33 PM in 心靈成長, 閱讀文學 | Permalink | Comments (0)
昨天聯合報有一系列與大體捐贈有關的新聞,甚至放上了頭版頭-「證嚴談捐大體:慈濟人都捐了 何況是我」。這幾篇報導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無語良師(大體老師)不是常見的話題,也包括證嚴法師決定身後事處理的方式,與其他佛教團體宗長、高僧,圓寂後多半選擇火化極為不同。
據報導,慈濟從1995年開始就致力推動大體捐贈,目前已有3萬8千多人簽署同意書,「男性一四五五九位,女性二三六○六位。不過,考量適體成為醫學教材的完整性、遺體處理技術的限制等,並非當事人願意,就一定能成為大體老師。日前有一位九旬爺爺病中努力進食,就是想避免體重太輕,日後無法成為大體老師。」
在「大體老師 成就準醫師的第一刀」報導中指出,許多捐贈者都是抱持著「寧可在自己身上畫錯千萬刀,也不希望醫師未來在病人身上畫錯任何一刀」這樣的心情。因為過往「實習醫師少有實際操刀機會,只能在擔任住院醫師時跟著主治醫師學習後,就直接上線面對活生生的患者。」而經過急速冷凍再回溫的大體老師「雖然沒有心跳、脈搏、呼吸和體溫,但組織器官和活體一樣保有彈性,觸感如同活人,醫學生可透過大體老師學習插胸管、氣切等臨床技術,以免直接面對病人時手忙腳亂。」
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的何翰蓁老師就寫過一本書名為「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而她上大愛網路電台真心看世界節目時也提到,慈濟醫院是最早開始推廣和大體老師家屬訪談,同時會在學生學習完畢後,再將大體老師器官歸位與縫合的學校。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仍充滿感動與感激...
Posted at 10:52 AM in 健康醫護,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當一個有故事的人,不是一項特殊的專長,而是自身生活的體驗,只要我們能打開知覺感官,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並用心體會生活,便能覺察細節中的變化。 」這是正聲廣播電台台中台【光點世界】節目的開場白。
主持人鄭智元也說過「人不因夢想而偉大,只因有故事而偉大。曾有人說:『新聞活不過一天,故事說不完一生。』新聞可讓人一夕成名,卻不見得能讓人有情。故事卻能讓你認識一個人、一個事件與其感受,而這些情緒與經歷並非我們人生所能遭遇,透過有故事的人分享,何嘗不是一種感動?!」
光看這兩段話,應該就可以感受到這個節目的用心。也許來賓不是名人,但都是有溫度、有故事的人。這一集是介紹高齡87歲王雨林爺爺精彩豐富的人生故事。還有更多等你來發掘...
Posted at 02:52 PM in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http://www.ic975.com/AOD/Play.php?id=25409
今天是九月十三日正面思考日,從正面思考的反面來看就是消極抱怨的。當我們用一個正面的邏輯思考時,就不會有負面的思考。透過主持人洪蘭老師的比喻說:「抱怨像騎木馬,它讓你發洩但是無法前進!」,有許多很實際的分晰,非常的有意思。
當我們的心態是正確的,生命也就改變了。思想正面了,抱怨的負面思想就少了!
Posted at 02:42 PM in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人都會有那麼一天,必須為至親摯愛處理身後事。但很多人到了那時,常會因悲傷慌亂而六神無主,因此只能「任人擺布」,交由家族長輩、親屬、家人、宗教團體,或是葬儀社人員主導,而在整個過程中間與結束之後,可能充滿疑問、疑惑,甚至遺憾。
這一集的主題是「如面對死亡?」雖然題目很吸引我,但原本完全沒有想聽的打算,因為標題上大辣辣地寫著來賓所屬的禮儀公司名字。後來聽了之後覺得蠻值得推薦大家。因為這位「師娘」來賓並不是上節目來推銷,而是如同她在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一樣,是在「談生死、談習俗、談如何面對死亡,談如何走過悲傷,並教大家如何用新觀念看舊習俗。」
印象深刻的幾段話包括:
悲傷只能走過,無法跳過。所以與其要別人節哀,不如請他加油!
在親人最終時刻不一定能做好四道(道歉、道謝、道愛、道別),如果能早一點開始,才會更細緻與完美。
Posted at 04:29 PM in 心靈成長 | Permalink | Comments (0)
你相信看電影有心理治療的功效嗎?這兩位諮商心理師似乎都這麼認為。而且喜歡看電影的心理諮商師,常能觀察到一些平常人不一定會注意到的細節。這集談的是面對人生逆境的時候,看了可能會有所啟發的電影,包括《單身動物園》、《絕地救援》、《兩天一夜》。
數周前,我們剛辦過一場高中同學會。說是同學會,其實也不過是因為有一位同學回國,就找了幾位之前有聯繫上的同學一起聚餐。但說不定我們也應該像這集的來賓一樣,「花一年的時間找回下輩子的朋友。」
雖然這些人生體悟不是出自我自己同學身上,我對小綠綠也沒有特殊感情,但這個故事還是很好聽,不僅具有啟發性,也非常有意義。該不會是只要畢業超過30年都會有這種感觸吧?
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我幾乎都在開車,而飛碟早餐常是我第一個選擇。但如果對當天的主題或來賓沒有興趣時,就一定會切換到別家電台。如果其他電台的內容也吸引不了我,大部分時候都會再轉回來。這時常會發生奇妙的事,因為逼迫自己一定要聽,開始對主題長出一些興趣了。
今天早上也是如此,很高興趕上來賓最後回答主持人,他為何想做《行過地獄之路》這本書的緣由,以及書中的一段話:
「快樂的人沒有過去,不快樂的人除了過去,什麼也沒有。」
2003年,日本作家酒井順子在《敗犬的遠吠》一書中,把「年過三十、未婚、無子」的女性定義為「敗犬」。據說後來有一些讀者帶著痛苦、但渴望認同的表情問她:「我結婚了,但沒有小孩,那我算敗犬嗎?」10多年後,作者認為比起「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小孩」這個因素更左右了女人的人生方向。
聽聽蘭萱和張曼娟兩位「勝犬」來談他們對這個議題的想法吧!
現在聽廣播的人愈來愈少,但其實聽廣播,尤其是談話性節目有很多好處。除了獨處或深夜時的「溫馨陪伴」外,更能邊做其他事情邊聽來「獲取資訊」,也能出乎意料地「增廣見聞」,更可以透過各領域專家來「排疑解惑」,甚至還可以「平靜心靈」。
平靜心靈?沒錯!我就認識一位東南亞的朋友,他說他本身沒有信任何宗教,但他會在開車上班的途中聽佛教電台的師父開示,而下班回家路上則會轉到基督教電台聽神父講道,因為他上班的時候常會有些欺騙或生氣等不好的行為,因此希望藉此尋求心靈上的平靜...
其實不用轉到宗教電台,有時一般綜合性節目中就可以聽到這方面的內容。如這集的「蘭萱時間」。
閨蜜不是喊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