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8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台清交仍是台灣排在最前面的三所學校,但排名都比去年下滑。雖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指標,但或許也跟台灣高等教育的諸多問題有關。去年底爆發的台大教授論文造假一事,已不只是單純學術倫理的問題,包括台大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的事後處理方式與態度,更讓人覺得憂心與難過。
很高興看到監察院提出糾正,也佩服黃光芹的持續追蹤,以及中研院阮麗蓉的正義之聲。
聽過許芳宜多年前的那場 TED 演講嗎?當時我在現場也很受感動,感動的原因不是因為她是許芳宜,而是她講的故事,尤其是在美國開口點 Bagels 的那一段。沒想到 TEDx Tapei 營運長在專訪中提到的也是這一段。
我不覺得把 TED 扯上名嘴、政論節目有太多意義,用在日常生活應該也還好吧。但不管你會不會經常需要做公眾演說,TED 演講常能感動人心的秘密還是值得瞭解!
進入這所國中,國一生得爬上合歡山,接著還得溯溪,冬天到綠島探索,並在畢業前夕,騎上自己組裝的自行車環島。這個在新竹光武國中發展已經超過十年的計畫與許多故事,讓我們清楚看到為什麼「教育不是只有在課堂上」。舉例來說,當初因為沒有錢買整部腳踏車,而被迫必須自行買零件組裝,竟然成為單車環島計畫的一項核心,甚至讓孩子培養出這樣的能力之後,讓他們可以到全台各地開班,或是在環台的路上,為借宿學校的社區做修車服務。
這個法拉第少年計畫不僅已經成功複製到國內一些學校,甚至還向下紮根到小學,向上延伸到高中,更發展出遠征瑞士的計畫。聽到光武國中校長說這些故事讓我感到佩服,為這群法拉第少年覺得幸福,同時也好羨慕他們的家長呢!
之前就約略知道南投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故事,聽到他從小跟父母躲債甚至小小年紀就必須打工,竟然還能放棄補教界的高薪留在偏鄉學校,更是佩服。而從他這幾年獲得教育部的支持所推動的翻轉教育,我想他絕對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相信根據他故事所拍成的電影之後必能感動更多人。
很多好萊塢電影中都可以看到一個橋段,那就是父母(爸爸居多)到孩子學校班上,說明自己的職業或工作。台灣也有,但我想有經常舉辦的學校,或願意參與的家長應該不多。
職人雜誌自許是「一本翻轉臺灣技職教育的原創社會企業刊物」,期望透過一篇篇採訪與故事報導,讓更多人能「尊重專業價值,翻轉教育偏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想。」
接受李偉文訪問的是職人雜誌的總編輯趙浩宏,是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曾有過迫於父親期待而放棄興趣轉念商學院的經歷,但他藉由走訪全台各個角落的經驗,找到一條他認為可以改變台灣現況的方式-放棄「唯有讀書高」的思考,讓年輕孩子透過各種職人故事,多認識不同的行業,早日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熱情。
如果你不是相信「學歷萬歲」的父母,而是認同「職人精神」的話,這本雜誌以及趙浩宏接下來要做的事,你應該密切關注。如果你很重視孩子教育,但他讀書卻讀得很痛苦的話,更應該瞭解這位值得敬佩年輕人在做的事情。
訪談錄音在此
還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從小讀資優班,高中念建中,最後念到政大法律所博士,卻選擇去賣雞排的故事嗎?當時郭台銘批評這是浪費教育資源,應該對當事人課稅,結果還引發諸多論戰。最近有媒體做了追蹤報導,【POP搶先報】也訪問了當事人,聽聽他自己怎麼說自己一路以來的過程吧。
我是覺得他應親子天下之邀,寫給自己孩子的信,似乎仍然沒有抓到重點。每個人都要趁早發掘自己的興趣,而為人父母者則是要讓孩子知道這麼做的重要,並從小就提供他們廣泛接觸各種事物的機會。
想到之前看到李柏賢老師寫過一段話很棒:
「其實要讓人生精采不難,就是看你怎麼運用時間而已。我們可以把時間切割成三個部分。
一、做你應該做的事,無論喜歡不喜歡。二、投入你喜歡做的事,直到遇到困難為止。三、探索你還可以做的事,直到遇到喜歡為止。」
從美國許多大學都挖空心思邀請名人到畢業典禮上致詞,就知道畢業應該是愈大愈珍貴;但前一陣子國內的新聞事件證明台灣並非如此,我們反而是愈小愈隆重。
但不管如何,畢業代表的不僅是一個階段的結束,更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但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多年時光中,就沒有被鼓勵或被期待的話,坐在台下看著台上領獎的同學,真的會覺得自己只不過是畢典上的客人...
雖然畢業季剛過,仍值得每一位老師和家長聽的一集-「畢業的期許」。
古典音樂臺-AOD
之前就知道【張大春泡新聞】有時會邀請大學教授上節目,談他們的科系都在學些甚麼。由於常常是系主任親自上場,加上主持人本身的博學多聞與訪問技巧,所以就算當下沒有親朋好友需面對選校選系的抉擇,只要耐心聽下去也都能長不少見識。如從這一集中,就可以知道原來台北醫學大學的高齡健康管理學系課程這麼活潑,除了某些課程會有高齡者參與共同學習外,還會與外校其他科系的學生一起協作,為高齡者創造更健康便利的生活。#這麼棒的資訊應該讓有需要的人多一點接觸到的機會#請粗淺地介紹一下這句怎麼聽起來怪怪的
換日線是一本新的季刊,但它原先是一個網站。一個作者即讀者,希望讓台灣年輕世代進行「跨國界」與「跨世代」對話的平台。包括內容的產生方式都很特別!不知道是不是天下集團第一次這麼做。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真的需要好好學習如何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雖然時代不同了,大家對很多的事情有許多的彈性及能聽不同的聲音,但是老師還是該像老師; 學生還是得有學生的樣子。透過黃光芹專訪李家同的節目裡,針對日前畢典離席吵鬧等許多的觀點與教育的隱憂真的要好好正視。其實現在有很多的孩子忘了尊重他人與尊重自己是一件基本的禮貌。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都成了只想做自己完全不思尊重學校、尊重師長那試問這樣的孩子怎麼能謙卑的在工作裡學習能更好的表現呢?英文程度?國際觀?一再的鴕鳥心態不願面對真正的缺乏是真的讓人擔心的!!!!
《Pop搶先爆》芹報站-原文
今天是兒童節,教育電台應景地發了這則Line訊息。雖然孩童的注意力應該不至於像大人一樣比金魚低,但趁早讓他們藉由廣播來練習專注聆聽,的確是比看大多數的電視節目以及網路影片好太多了。
而相較於其他公民營電台,教育電台更有資源製作一些針對兒童的節目,而且網站上都有隨選重聽,同時還列出了每集主題。父母不妨試看看把聽廣播兒童節目,當成一種親子活動囉。
以下是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的兒童節目
《我的世界好朋友》https://goo.gl/oe4yHl《賽恩思遊樂園》https://goo.gl/w8oJ6H《我愛福爾摩沙》https://goo.gl/U7rUf7《小偵探看媒體》https://goo.gl/7HGwtf《世界樂來樂好聽》https://goo.gl/x5DH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