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書名取得很好,也相當符合原作的名稱-《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出身於受創家庭,後來也成了創傷研究的先驅。導讀的是國內的一位臨床心理師,就算你聽不懂來賓一開始對於大腦構造與運作的描述,但她對本書的導讀應該還是能協助你判斷要不要把它找來看。
在此也引用出版這本書的大家出版總編輯賴淑玲為本書寫的一段文字:
「這是一本講創傷的書,但最後我卻恍惚覺得,這其實是一本教人什麼才是「活著」的書。要活著,大腦就要能分辨過去和現在,分辨得出現在這隻輕拍你肩頭的手,並不是當年那隻把妳壓在床上,讓妳不能動彈的手;要能過濾訊息,看到任何的受苦都有盡頭。要活著,身體就要有感覺,要能感到肌肉是有力的,風吹在皮膚上是涼的;要有表達喜怒哀樂的能力,在開心的時候笑,在哀傷的時候哭;要能和別人共感,看得出別人的動作、語言、表情,其實沒有惡意。要能活在自己的身體裡,也能真真實實活在當下的每一刻裡。
這些基本到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能力,創傷患者卻得冒著被過去吞沒的危險,一一撿回。
但願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受苦者活著的艱難,也能讓我們往深處看看自己,看我們是不是能有更多的自我覺察,去看清自己的恐懼和警戒,從而知道,如何和生命中那些無從躲避的洪水荊棘相處。」
這段訪問還有開放觀眾Call-ins,結果聽主持人說電話線爆滿根本接不完。我對有這麼多人對這個主題如此有感並不訝異,比較驚訝的反而是聽這些打電話進來聽眾的講話,似乎並不是屬於原本會聽【財經一路發】的一群人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