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這是張愛玲曾說過的一句話,這也是我在聽【人文聽講】中清大教授楊佳嫻介紹前,對她唯一的〝了解〞,或許她就是一位年少得志,樂於享受成名的一代作家吧,但為什麼如此不可一世的文壇新星,到了晚年又會避世到連朋友來信都不看呢?!像謎一般的女子,其成長、成名過程實在令人好奇。
大家都說張愛玲長的不算漂亮,但我個人是覺得她超美,可能是因為我本來就很欣賞較有個性的樣貌,不過聽說張愛玲本人就是覺得自己不美,才會穿著奇裝異服引人注目,再加上她媽媽是那種五官深邃的混血美女,更讓她有種「為什麼我不像媽媽那般美」的自卑感,這倒是讓我蠻有同感的,因為我姐就很美...
好了~回到張愛玲,這位在二戰後成名的一代大師,她可是名門後代,簽馬關條約的那位李鴻章先生就是她祖先,從小可以說是不愁吃穿,連媽媽都可以出國讀書,這在現代看起來沒甚麼,但在當時可是離經叛道,要拋家棄子的,這也讓年幼的張愛玲對媽媽的感覺是既崇拜又疏離,我想這也間接影響了她的作品。
她深信飲食男女的愛情故事才能透徹窺探人生、洞悉人性,並認為「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更多張愛玲從炫人到避世的愛恨情仇,請聽清大中文系教授,同時也是詩人、作家的楊佳嫻老師怎麼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