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可以說是我從小到大的回憶,這裡就像我們家的後花園一樣,以前是爸媽載,現在則常是與姊姊騎自行車去,一來是不必付入場費,二來是無論騎到壩頂或是環湖騎,沿途風光明媚美不勝收~~但似乎是太熟悉了,聽了這集【聽台灣水的故事】才驚覺,我是多麼的不了解石門水庫,它在國際上的地位超乎想像啊!
話說石門水庫是二戰後台灣所蓋的第一個水庫,也是第一個集結國外資金、技術協助而完成的水庫,所以當時政府相當重視此項工程,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還是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兼任!而且石門水庫還曾經蓋到一半而改變計畫,因為當時法國馬柏薩拱壩發生潰壩,幾百幾千的傷亡震驚了全世界!讓原本採拱壩設計建造的石門水庫趕緊踩煞車,換了個方向,不過我查了一下,台灣共有4座拱壩,分別是德基、翡翠、榮華、谷關水庫...話說回來,石門水庫就是這麼計畫一轉,再度引起國際注目,因為像這樣蓋到一半而改變計畫的水庫,依主持人水博士游伯所言可以說是極少數。
另外,石門水庫還有一項對台灣相當重要意義,那就是技術的延續,當年美國的專業團隊進駐台灣,幾乎是以「一對一」的模式教學,為台灣建水庫的技術打下了穩固的基礎,讓以前得靠國外援助的台灣,如今也能到處援助他國建水庫,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地都有台灣團隊技術的痕跡。
就是因為石門水庫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它的國際地位,在2017年世界水文化資產系統(WSH)還頒給台灣第一座,也是亞洲第一座的「水文化資產守護之盾」以表彰石門水庫對於台灣水文化的貢獻與價值,看來我下次去石門水庫時,除了欣賞美景也要存著一份敬畏之心,好好來一場行灶腳的深度之旅~~
還有更多關於石門水庫的水文化,歡迎點擊聆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