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五四運動滿百周年,相較於中國大陸與香港,國內的相關活動相對遜色許多。倒是聯合報連續幾天都有滿版的報導,甚至還有社論。長這麼大,總算對這段影響中華民族甚深的運動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五四運動從學生開始,火燒趙家樓後引發各界震動,演變成一種社會運動。但社會運動就等於上街頭,甚至暴力相向嗎?在高中教授公民課的黃益中老師告訴我們絕非如此。
社會運動應該是為了傳達一種觀點,或宣揚一種主張,而這種觀點或主張常出自相對少數、弱勢、或較不被注意到的一方,社會運動的目的應該是讓意見不同的兩方有對話的機會,而暴力常只是有心人士操弄,或是為了吸引媒體報導的不當行為。
這集訪問中還有一段讓我特別印象深刻。就是我們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從事社會運動的人,應該會運用各種方式串聯其他人,以擴大自己的力量,包括運用社群媒體在內。但黃益中老師卻說,他認識的很多社運朋友卻都開始不用臉書了。原因為何?聽了就知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