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第54屆廣播電視金鐘獎官方網站
昨晚看了第54屆廣播金鐘獎Live轉播,不是因為想在第一時間看載歌載舞的李千那、或是多才多藝的黃子佼,更不是為了擔任壓軸頒獎嘉賓的林宥嘉,而是想即時感受現場的氛圍,並關心那些坐在台下,以及沒有到場但仍值得敬佩的許多廣播從業人員。
我想除了廣播人自己之外,計畫好要看這場轉播的人應該不多。畢竟「這年頭還有多少人在聽廣播?」在許多人心中早已不是問句;而不管是學術界或產業界,也幾乎沒有人在做相關研究調查。但網路沒有埋葬電視,也沒有殺死廣播,許多人每天的Live與Life仍離不開空中的魔力。(註:這次典禮中前兩段表演名稱分別為「持續相信_空中的魔力」以及「廣播Live & Life」)
除去音樂、新聞、路況、股票等一般人熟知的內容外,廣播天空中還有許多具知識性與常識性的談話型節目,雖然比例相對少,但仍充分具備傳遞新知、散佈觀念、啟迪人心、陶冶性情等功效。尤其廣播媒體的一大特色是簡單,因為它只需要占用人們部分的注意力,你大可以同時間做其他許多事情。而這樣的簡單,對許多雙手雙眼都已被螢幕綁架的現代人來說卻變得珍稀;而廣播在外顯型態上的貧乏,卻反而能激起內心情感的豐富。
儘管少了視覺影像,但是單純的聲音反而讓廣播成了「最有溫度的媒體」。相同的一個故事,眼睛看到文字所引發的情感迴響,常不如聽到當事人親口說出來得強烈,因為「耳朵是通往心靈的道路」。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素未謀面,甚至沒有任何互動,但仍有許多聽眾與廣播主持人之間,常能建立起深厚與動人的信任與情誼。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廣播主持人,願意經年累月獨自一人待在錄音室,或與邀請的來賓一起對著看不到的聽眾們訴說。
雖然知道的人有限,但國內仍有不少電台持續在製作各種優質的談話性節目。相較於播放音樂、甚至出租時段,知識性節目的製作與主持常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但卻不一定有更高的商業利益;但這些聲音內容對人心教化有絕對的正面助益。包括閱讀推廣、家庭教育與生命教育倡議、健康促進、弱勢關懷、環境保護、在地深耕、乃至安頓身心與正向激勵。一旦有機會深入接觸,就能感受到有聲世界的豐富,以及透過聆聽來學習的便利。
儘管每年廣播金鐘獎總是需要靠藝人來爭取曝光,每年的壓軸大獎總是與流行音樂有關,但有另外一種節目型態,以及另外一群廣播人所散發的光與熱,可能更值得被更多人看見與鼓勵。雖然科技應用的發展與商業模式的創新,讓廣播產業所面對到的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艱險,但那股不只出現在頒獎典禮現場的歡呼,而是每次走進錄音間時對理想與理念的堅持與珍惜,絕對會是讓廣播與有聲內容永恆不朽的關鍵。
其他感想後記
- 參與Youtube直播聊天室發現,為特定藝人表演來看的居多,但也有不少真正的廣播聽眾、節目與主持人支持者,當然也有搞不清楚這是廣播不是電視金鐘獎沒有紅毯、吳宗憲或周興哲的人。
- 現場觀眾一開始的空位就比以往多,不過並沒有出現如以往頒獎到後面有代表就因為與己無關而提早離場的情況。
- 某些資源較為豐富的電台依然是最大贏家,甚至還有機會讓廣播人二代(甚至三代?)參與,甚至上台領獎。
- 「鼓勵佩服大家堅持、要持續相信」的聲音仍貫穿全場,但較少提到廣播真的能帶來的感動,反而是非廣播人而是壓軸頒獎人林宥嘉的致詞顯得真誠感性
- 安排這麼多組頒獎人本身就是入圍者很故意
- 這次頒獎人組合雖然沒有像去年聲優擔綱,但許多組表現很沉穩、機智,其中又以蔣公與阿德這組最有戲。侯昌明和李千那主持的也很不錯~
- 有幾位得獎人的致詞可以看到廣播在關懷弱勢與發掘人性故事上,有極高的熱忱與使命感,當然這是只有入圍或上台領獎的人,實際在如此做的電台與從業人員更多。只是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他們沒有被看見。
Comments